最佳利益:老大人的監護與子女爭產紛爭 (2019/07/08刊登於工商時報) 陳佑寰、陳威駿/執業律師
最佳利益:老大人的監護與子女爭產紛爭 (2019/07/08刊登於工商時報) 陳佑寰、陳威駿/執業律師 誠瀛法律事務所 高齡社會來臨,老人安養、長照、保險、信託、以房養老以及與老人相關的社會服務與金融商品也紛紛出現。而德國總理梅克爾身體抖不停疑似健康亮紅燈,就引起國際新聞議論紛紛。老人不僅是政治經濟關注的議題,也是每個人難免會遇到的家庭紛爭。 當我們還是三歲小孩時,父母用愛與包容照顧我們,而當父母老了,甚至因身心障礙變成三歲小孩時,我們也能一樣用愛與包容照顧這些老大人嗎?社會上有孝順的子女因照顧老邁的父母而先累倒了,卻也有不孝的子女不僅未盡反哺照顧義務,反倒覬覦父母的財產而爭得家破人亡,讓人不勝唏噓! 電影《老大人》入圍今年的「台北電影獎」11項之多,老牌演員小戽斗飾演一個健康走下坡而搬進安養院的老爸,與子女糾纏共度人生最後一程。港星黃秋生則是靠《淪落人》演活了一個身體癱瘓的老人與菲傭磨合的情誼而獲得今年的香港金像獎影帝。幾十年前,名作家王文興的《家變》巨作即是以一個老爸突然離家出走作為故事起頭,換作今日我們也常聽聞甚至親身經歷許多失智老人莫名其妙就不見蹤影的現實案例。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老人議題不容忽視。社會上固然有下流老人,貧窮困苦,獨居終老,需要社會救助,惟也有上流老人,其中有養尊處優者,亦有雖財富殷實卻飽受身心障礙之苦,子女更為爭產而撕破臉。許多爭產悲劇發生在父母死亡之後,子女對於遺囑真偽或是遺產分配不公侵害特留分而對簿公堂,這類案件通常會纏訟數年,甚至衍生出如一串肉粽的好幾件糾紛,父母在天之靈恐會悔恨留下財富給後代子女。另有爭產紛爭是發生在父母在世之時,不孝子女趁父母身心障礙而誘騙其將銀行存款領出歸己,或是將父母安身立命的房產假買賣或贈與之名過戶至自己名下,如此生前處分財產,其他繼承人則無遺產可分,一旦知悉後必然震怒跳腳而口誅筆伐,父母死前看到子女爭產不休,又如何能和平安詳地離開人世? 值得注意的是實務上常見本來可用來保護老人的監護宣告制度,竟成為子女爭產的攻防武器,例如:某失智老人遭其某子聲請法院為監護宣告並擔任監護人,乃進而對老人財產上下其手進行不當的處分。又如某失智老人與某子同住,其餘子女擔心某子誘騙老人將其財產先行過戶於某子名下,導致老人死後無遺產可分,故其餘子女乃聲請法院對失智老人為監護宣告,以防止老人遭被拐騙而處分財產或亂立遺囑。 民法的監